12月19日,《陕西日报》以《发挥优势、主动作为、精准发力,72886必赢欢迎光临打好教育精准扶贫“攻坚战”》为题,专版聚焦我院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全文如下:
|
《陕西日报》2017年12月19日第10版 |
发挥优势 主动作为 精准发力
陕西工院打好教育精准扶贫“攻坚战”
这两天,72886必赢欢迎光临1080名教职工与该院1870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以家访、谈心、学习辅导、生活关怀、爱心捐赠等形式,帮助贫困学生学习生活、关怀学生心智情感,激发学生成才志向。不少教师还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工作岗位,从思想、心理和学业等方面给贫困学生以关怀辅导,促进他们全面健康成长,真正构建起教育扶贫“一对一、一帮一”的关爱体系。据介绍,仅2017年,该院就划拨1000万元专项经费,实施贫困生帮扶,一对一帮扶1870人、就业帮扶892人。
在陕西省委高教工委、省教育厅、省扶贫开发办公室的统一部署下,陕西工院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扶贫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省上脱贫攻坚有关要求为指导,把推进精准扶贫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重点工作来抓,充分发挥高职教育资源优势,主动作为、精准发力,在打赢教育精准扶贫的这场“攻坚战”中取得了良好成效。
多元联动 构建教育扶贫长效机制
按照陕西省“高校结对帮扶贫困县助力脱贫攻坚行动计划”的要求,陕西工院把结对帮扶工作作为推动追赶超越的重要抓手,第一时间与帮扶对象安康市汉滨区、咸阳市礼泉县沟通联系,同时结合学院实际,成立了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的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党政办、后勤处、国资处等相关部门参与的扶贫工作专门机构,并多次召开党委会、院长办公会和领导小组会,专题研究部署教育结对帮扶工作。
在对教育扶贫的工作优势、帮扶项目、具体措施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学院出台了《陕西工院教育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并细化为年度教育扶贫工作计划,力求通过系列帮扶工程,找准扶贫工作发力点、拓展结对帮扶工作面,点面结合,点上出精品、面上多举措,举全院之力开展好结对帮扶工作。
学院专门设立1000万元教育扶贫专项基金,用于资助“建档立卡”的全体贫困学生,并从教师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定向单独招生等重点方面做好结对帮扶县区、“两联一包”联系点和文明结对共建村的扶贫任务。学院还建立与结对帮扶对象的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教育扶贫工作联席会议。同时,学院党委将扶贫工作列入年度党政工作要点,健全扶贫工作与部门、个人年终考核挂钩奖惩制度,确保教育扶贫取得实效。
教育精准扶贫出实招 见实效
在安康市汉滨区流水镇的香山村,提起陕西工院驻村扶贫工作队,村民和村两委干部们都竖起大拇指。自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确定该院“两联一包”帮扶香山村以来,学院党委书记崔岩、院长张晓云、副院长梅创社先后多次深入该村实地调研,派驻扶贫工作队进村驻户,为村里的每户困难家庭建立扶贫档案和脱贫日志,并先后完成了村社区活动中心院落整修、4公里村村通公路及20公里村道建设、帮扶困难户开展养殖等项目,帮助30户家庭、124人成功脱贫。
全省百所高校结对帮扶百县助力全省脱贫工作启动以后,学院先后与安康市汉滨区、咸阳市礼泉县结成帮扶对子。为了让结对帮扶工作更接地气、更有实效,学院与汉滨区、礼泉县的政府、扶贫办等相关部门沟通、磋商,并多次赴两地实地调研,了解扶贫需求、谋划脱贫对策,化解扶贫难题。
5月下旬,在前期双方充分对接的基础上,学院党委书记崔岩与汉滨区委常委、副区长孙自余签订了《教育扶贫协作框架协议》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框架协议》。双方在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贫困家庭学生高考升学、中高职联合办学等方面进行协作,以实际行动助力国家脱贫攻坚战略。
在结对帮扶联系点调整到咸阳市礼泉县后,学院又随即与礼泉县委、县政府召开“陕西工院—礼泉县教育结对帮扶对接联系会”,商定通过教育扶贫为抓手,立足专业、对接产业,“扶技”“扶智”相结合,从教育帮扶、科技帮扶、培训帮扶、信息帮扶、联办帮扶、志愿服务等方面,将教育扶贫工作做细做实。
多措并举,推进教育扶贫多点开花。通过划拨专项资金、举办职业技能培训、开展“中高衔接”联合办学、资助贫困家庭学生高考升学、做好贫困生“一对一”帮扶等有效措施,学院深入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形成了助力脱贫攻坚的“组合拳”。累计发放学生就业贫困补助超过40万元,并为结对帮扶的乾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供帮扶资金3万元,捐赠服装200套。
发挥优势,实施科技帮扶工程。充分发挥学院在科研和工科专业集中等方面的优势,助推结对帮扶县区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重点在现代制造业、电气自动化、纺织服装业、建筑业、现代物流业等领域开展技术咨询服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造血”功能,带动贫困人口致富。
对接产业,组织特色扶贫培训。立足全省特色产业、贫困县区实际需求和自身专业优势,学院开发出“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商务”和“电工电子技术”等三个培训项目,并先后选派10余名专业教师在汉滨区、礼泉县开展5期专业培训,累计培训学员近200人。同时,针对汉滨区和礼泉县北部乡镇的生猪养殖、魔芋种植等传统资源,在加快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培育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提升区域发展后劲。
电商先行,实施信息帮扶工程。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帮助贫困县区建立扶贫开发信息平台,拓展物流学院的淘宝销售功能,为土特产、农副产品搭建电商销售服务平台,打造特色品牌。同时,组织结对帮扶点的镇村干部赴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参观学习,并积极出面与陕西新天地设施农业开发公司、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区创新园对接,引入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成果。学院还借助各种平台,协助结对帮扶县区在各类媒体上进行宣传,推广他们的区位地理优势、生态旅游资源等,吸引企业投资。
中高衔接,实施职教联办帮扶。学院先后与汉滨区职业中学、礼泉县职教中心联合开展“中高衔接”五年制高职学历教育,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更多就学机会,与汉滨区、礼泉县建立职业技能培训长效机制,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在礼泉县第二中学、礼泉县实验中学建立生源基地,向对口支持的中职学校捐赠10万元的实训设备,输送4名优秀毕业生进校任教,并积极争取省上支持,在单独招生考试中适当向礼泉籍考生倾斜,保证礼泉籍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享受相应的学费减免政策。
文化入村,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结合连续十年开展的“走进社会、走进企业、走进学生家庭”活动,学院把“三走进”的重点转移到结对帮扶县区的贫困村、贫困家庭上来。借助大学生志愿者团队,通过送文艺演出进农村、捐赠文化器材、援建广播室、建设文化活动广场、开展“道德讲堂”和入户志愿服务等活动,真正为结对帮扶县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创新载体 以脱贫攻坚助力学生成长
今年暑期,一场由该院师生自编、自演的精彩文艺演出让汉滨区流水镇街道中心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常。该院的大学生暑期脱贫攻坚文艺演出队放弃休息时间,为乡亲们带来了舞蹈、歌曲、小品、诗朗诵、武术表演和管乐演奏等精彩节目。演出不仅丰富了乡亲们的文化生活,也让同学们感受了成长的满满收获,大家都为自己能为全省脱贫攻坚贡献青春和力量而自豪。
其实在陕西工院,“暑期社会实践”是同学们的必修一课。尤其是近年来,通过创设社会实践的“工院344”模式,学院创新将“红色之旅”调研实践、新农村建设服务实践、就业创业见习、文化宣传和志愿者服务五类社会实践与助力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紧密结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助推莘莘学子在实践中成长成才。2017年,学院就有8支志愿者团队的近300名师生志愿者奔赴农村、社区及企事业单位,开展了政策宣讲、教育帮扶、科技支农、生态环保、创业就业见习等活动。师生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全力助推地方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人生的最大价值。
陕西工院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继续把扶贫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发挥高职教育的人才、智力、科技、信息优势,用心、用力、用情,努力把脱贫攻坚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为教育精准扶贫、实现全面小康注入强大的正能量。
原文链接:http://esb.sxdaily.com.cn/sxrb/20171219/html/page_09_content_000.htm